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李未来 北京报道
曾经的最佳CP,如今却成为“难兄难弟”,(300203.SZ)的两位创始人面临股权被质押、冻结的困扰。
根据聚光科技近期发布的一系列公告,其控股股东之一睿洋科技多次因融资融券合约逾期、司法拍卖等问题被动减持股份。截至7月17日睿洋科技持有聚光科技12.85%股权,但其中近80%被质押或冻结。聚光科技另一名控股股东普渡科技持股11.55%,但截至6月6日近73%的股份被质押。
这两个控股股东是一致行动人,其背后则是聚光科技的两位创始人。曾经一度,这两位创始人组成完美CP,创立了聚光科技并走向上市,一起度过辉煌时刻。但如今二人却成为“难兄难弟”,陷入股份被质押、拍卖的窘境。至于具体原因,7月23日聚光科技董秘办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控股股东的每一笔质押公告里都有写到,我们不再多做其他的说明,以公告为准。”对于会不会影响公司控制权,其表示要看控股股东后续的情况。
股份被“蚕食”
7月17日,聚光科技发布《关于控股股东部分股份存在被强制平仓风险暨被动减持的预披露公告》,其于近日收到控股股东之一睿洋科技的通知,因睿洋科技与的融资融券合约逾期违约,其所持公司部分股票将被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证券”)强制平仓。
事情发生在两年前,睿洋科技因参与融资融券业务在2023年8月27日前已将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11,300,000股转入中信证券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但后来合约逾期违约,中信证券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处置睿洋科技违约合约的股份。
聚光科技称,上述事项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减持期间为7月17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
睿洋科技被动减持股份的情况不止此一例,此前聚光科技曾多次发布睿洋科技股份被司法冻结和拍卖的公告。以近期为例,6月6日,聚光科技公告称,因司法裁定,睿洋科技持有的2,300,000股聚光科技股份已在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完成竞拍,且已完成过户,控股股东睿洋科技所持本公司股份比例由13.36%变更为12.85%。
5月19日,聚光科技称睿洋科技持有的上市公司3,570,000股股份被司法解除冻结并托管转出,2022年11月1日该部分股份被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冻结。这也是一次被动减持,导致睿洋科技持有的股权从14.16%变更为13.36%。
睿洋科技的股份就是这样被一点点“蚕食”的。2011年上市后,睿洋科技持有聚光科技25.51%股权,此后逐年减少,2024年年底变成14.16%,如今又减少至12.85%,只有上市之初持股比例的一半。
而聚光科技的另一名控股股东也存在较高的质押比例。根据聚光科技关于股份质押的最新公告,截至6月6日,普渡科技对其持股11.55%,其中73.07%的股份被质押。
因融资担保受牵连
睿洋科技被动减持主要是由融资担保引起的。
以本次被司法冻结的股份为例,截至6月6日,睿洋科技累计被冻结股份数量46,350,733股,占其所持有聚光科技股份数量比例80.40%,占聚光科技总股本的10.33%。
事件起因是睿洋科技为下属子公司通海睿联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投资建设的杨广小镇PPP建设项目提供融资担保,后因该PPP项目被终止,停止建设。国开行云南分行于2022年11月起分别向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和西山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睿洋科技被法院判决承担连带责任,导致睿洋科技持有聚光科技的股份被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司法冻结及轮候冻结。
据聚光科技称,上述事项与上市公司经营无关。目前,睿洋科技正在积极与国开行云南分行及其他债权人沟通解决。
记者了解到,上述杨广智慧农业小镇PPP建设项目是2017年通海县招商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6亿元,但由于拆迁工作没有完成,导致该项目无法顺利建设。
此外,睿洋科技所持股份也曾因为合同纠纷而被冻结,如2020年1月17日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冻结睿洋科技持有聚光科技公司股份35万股股份,是因为睿洋科技与设计单位的设计合同纠纷。
普渡科技的股份质押主要出于融资借款用途,从公告上看,所涉及的质权人包括云南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杭州工商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等等。聚光科技没有说明其质押的具体用途,仅表示“公司控股股东之一普渡科技所质押的股份不存在平仓风险,股份质押事项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公司治理等不会产生影响”。
“难兄难弟”
聚光科技主要产品是用于环境监测的仪器,此外也有用于工业过程、实验室等场景的分析仪器。公司两名控股股东代表了两位创始人。穿透来看,睿洋科技由王健控制,普渡科技由姚纳新控制。在创业之初,二人堪称最佳组合。
他们都出生于1970年,都就读于名校,且在美国镀过金。王健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系光学仪器专业、美国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系热科学专业,均获博士学位;姚纳新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分子生物系硕士学位,美国斯坦福大学获MBA硕士学位。
王健是技术出身,对国际前沿的检测技术有深入研究;姚纳新曾任阿里巴巴美国公司负责人,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2011年的上市招股书中,聚光科技曾称,“自公司成立以来,两位创始人形成了技术和管理的较好组合,为公司长期高速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
据了解,自聚光科技成立起,两位创始人就制定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业务经营模式。王健主要负责研发、工程等技术领域的工作,姚纳新主要负责市场开发领域工作。聚光科技在招股书中称,从历史上来看,两人在公司所有重大决策上均在事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在公司历次董事会及股东大会上投票均保持一致,两人对公司经营决策具有重大影响,事实上构成了对公司经营上的共同控制。
聚光科技上市后10年一直处于盈利状态,净利润最高出现在2018年,为6.01亿元。但从2021年起开始下滑,当年实现营业收入37.51亿元,净利润亏损2.32亿元。2022年和2023年,聚光科技净利润分别为-3.75亿元和-3.23亿元,2024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2.07亿元,但2025年上半年又陷入亏损。近日公司发布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预计亏损5,400万元—4,200万元。
近几年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营业收入下降,以及商誉、PPP项目减值。2024年盈利的原因则是降本增效。聚光科技一名内部人员告诉记者:“2024年盈利主要是因为公司优化了一些人员。”
在不断被动减持的情况下,两位创始人也面临着实控权旁落的风险。聚光科技上市之初,睿洋科技持股25.51%,普渡科技持股13.43%,合计38.94%,如今二者持股比例变成了12.85%和11.55%,合计24.4%。而且其中被质押、冻结的比例较大,睿洋科技依然面临被动减持的情况。后续聚光科技控制权是否会受到影响,记者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