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万元买的车,中控屏感觉不是自己的,蔚来、奔驰、宝马等都被投诉过

财经 (2) 2025-07-25 11:33:18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记者丨肖潇 实习记者蔡欣佁

  编辑丨王俊

  花了几十万元购车,却感觉车不由自己控制。不久前,深蓝汽车中控屏的一则弹窗广告争议,再次引发车圈热议。

  所谓汽车中控屏,是一块位于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中的数字屏幕。随着电动车的流行,这块屏幕渐渐汇集仪表、导航、娱乐等多项功能,成为一个类似手机的“超级入口”。

  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广告。越来越多的车主收到“意料之外”的车机广告,篇幅占据全屏——从2021年开始,这成了汽车圈老生常谈的话题。每每发生,便会点燃车主们的怒火。 

  “现在的车机广告,还类似早期手机APP弹广告的混乱阶段。”一位负责车企合规的律师直言,车机系统的控制权应该属于用户。但现实中,行业还没有详细规范,许多关键细节仍属于“各家有各家的理解”。

  反复发生的广告风波

  两年前,李洋提了一辆深蓝。过手续时,汽车中控屏上好像有几行文字闪过,还没等他看清,销售便一顿操作草草结束。李洋沉浸在新车到手的快乐,没再细想。

  直到近期,李洋因车机广告向重庆工商局提起投诉,脑海里才闪现出一些细节:当初中控屏一闪而过的文字里,是不是就包含了广告授权的《隐私政策》?

  今年5月27日一早,48万名深蓝车主坐上车,踩刹车按下启动,中控屏随即弹出满屏广告——“感谢48万深蓝车主的信任,现面向首任车主,发放10000元S09专属购车券”。有的车主像李洋一样决定愤怒投诉,更多的车主摸不着头脑,想不起自己什么时候同意过弹广告。

  同日下午,年度股东大会照常进行。长安高层认为深蓝汽车在国内表现亮眼,“只是营销还是欠缺”。当晚,深蓝官微道歉回应,将该则弹窗内容定义为“权益提醒信息”。 

  6月2日,“深蓝汽车法务部”再次回应称,此次弹窗行为是在车辆处于P档(停车档)时弹出,且优先级为最低,用户可以自主点击关闭,不会在车辆行驶中弹出。

  不过,问题已经不是“弹窗广告打扰驾驶”这么简单,对于“谁控制车机屏幕、谁能决定广告能否出现”,用户正提出越来越多质疑。

  随着电动汽车和智能驾驶的推进,这块位于前排驾驶座与副驾驶座之间的中控屏幕,渐渐汇集了仪表、导航、娱乐等多项数字功能,成为一个类似手机的“超级入口”。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估计,2024年全球汽车显示器市场价值为160亿美元,十年后将增长到489亿美元。 

  而在价值快速膨胀的车机大屏上,广告争议反复出现。从2021年开始,长城、蔚来、一汽大众、广汽丰田、奔驰、、宝马、沃尔沃等国内车主,都曾公开投诉过广告现象。

  比如,2022年,广汽丰田车主表示遇到“开通车主碳账户抽奖赢iPhone 14 Pro Max”的广告;宝马车主也曾发文,声称收到了“腾讯小场景”中推送的儿童故事音频广告,但自己从未授权使用该应用。

  面对争议,“事后止损”是大多数厂商的做法。当年的11月,宝马旋即宣布“腾讯小场景”停止预装到车机系统中;深蓝也在此次风波中承诺,不会再通过车机推送权益提醒。

  但这种解决方案没有平复车主们的焦虑,似乎也未成为车厂们的前车之鉴,广告风波在不断重演。

  “屏幕好像不属于我”

  经过这次风波,很多车主和李洋一样,开始留意汽车APP的《隐私政策》。

  这是因为车机系统的广告说明,一般写在APP《隐私政策》或者《用户协议》里。如今手机APP已成为大部分智驾汽车的遥控器,负责开关门、调节空调、查看充电桩,其使用条款往往也会涵盖车机系统。

  例如,深蓝汽车APP的《隐私政策》就明确提到:“触达方式包括车机端消息”“向您提供我们的产品推广活动”“活动邀约消息”。

  如果不同意APP《隐私政策》,相当于失去了一部分车辆控制权。

  深蓝重庆车主唐先生打过12315投诉,第二天他收到深蓝的电话,如果不同意隐私协议,可以选择游客模式进入。但唐先生告诉21记者,游客模式此前经常闪退,尽管现在运行了恢复正常,但仍然无法使用深蓝自家的充电桩服务,也没法远程设置空调。

  “这么热的天,不让人远程开空调,不是开玩笑吗?” 广告风波后,深蓝汽车APP更新了《隐私政策》。李洋没再同意授权,坚持使用游客模式,他对此感到生气又困惑:“感觉车辆应该属于我,但事实上又不完全属于我。”

  一位山东深蓝车主告诉21记者,自己也曾向当地工商局投诉,得到回复“责令改正”。如此回复难解她的不安,“我以为我花钱买的就是我的,结果我连拒绝看广告的权利都没有。”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邓志松向21记者指出,车机系统作为整车功能的一部分,用户理应拥有所有信息的控制权。但现在大部分车机生态高度封闭,车主既不能自行选择,也不清楚广告背后的运行逻辑。

  没有控制权是车主的焦虑源头。那么,这块屏幕实际掌握在谁手里?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中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吴佳蔚曾负责多家车企的合规业务,她告诉21记者,车机广告可能有两个渠道来源:一类是第三方APP内置的广告,另一类是车企自己推送的系统级广告。前者包括喜马拉雅和百度等常见第三方APP,后者的典型例子是深蓝此次弹出的“购车券提醒”。合规,但车机作为底层操作系统,也有责任管理第三方广告。 

  吴佳蔚举例说,可以把车机系统想象成手机应用商店:一款APP要上架到应用商店,需要接受手机商店的审核、权限限制和隐私监管。车厂也会制定类似的准入机制,规定APP的基本合规要求,不能让广告影响驾驶安全。

  不过吴佳蔚也坦言,行业还在探索阶段,很多车厂自身的合规体系并不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尚未针对车机广告做出详细规范,而各家车企竞争激烈,实际执行中会有诸多细节差异。这是广告投诉频发的一大原因。

  行业规范有待细化

  车机广告并非法外之地。多位接触汽车合规业务的律师向21记者提到,目前车企触达用户的主渠道仍是APP与小程序,因此多是沿用互联网APP的合规要求。

  邓志松进一步解释,互联网广告的规范集中在两个环节:授权与投放。 

  在授权环节,工信部《关于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不能因用户拒绝授权而限制使用APP核心功能。而车机广告的授权与APP基础功能绑定,这种“非同意不可用”的做法,实质上已经踩线。

  到了投放环节,要求也不含糊。按《广告法》《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广告内容必须显著标注“广告”字样,支持“一键关闭”,不得妨碍用户正常使用。一旦广告干扰了驾驶操作,还可能触及更严重的法律红线——比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2条所禁止的“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也就是说,如果弹窗广告推送影响驾驶人视线、注意力或操作判断,车企可能因系统设计缺陷承担相应的产品安全责任。“所以确保驾驶安全不被打扰,是我们接触过的大部分车厂都坚持的一条底线。”吴佳蔚说。

  不过这条“底线”在实际落地时,并没有那么清晰。一个持续争议的问题是:车企的“自我推广”,到底是广告,还是服务信息?

  这个判断,直接影响是否要征求用户的“明确同意”。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如果信息是“服务所必需”的,通常无需另行征得同意;但如果超出了服务范畴,就需要通过单独弹窗、明确拒绝等形式,获得用户的“明确授权”才行。

  吴佳蔚举了个例子:车企弹窗提醒用户该保养了,附近4S店有空位——这可能被认定为“服务通知”;但如果推送“限时置换购车券”,鼓励用户换一辆更高级的车型,很可能就属于广告,需要事先授权。

  但在邓志松看来,车企常将广告表述为“服务信息”或“用户提示”,很难自圆其说。根据《广告法》第二条,凡以推销商品或服务为目的,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进行传播的,均属广告。无论是否推广自家产品,只要内容具备商业目的,均应遵守广告规范。

  除了要不要授权,如何展示车机广告也有争议。

  “有的车企会完全禁止在操作过程中弹窗;有的车企允许在P档状态下弹窗,认为不影响安全。如果是倒车过程中,屏幕上突然弹出横幅,对新手司机来说可能就是危险因素。”吴佳蔚解释,目前车机广告还没有强制性的技术细则规范,只在原则层面要求“不能影响驾驶安全”。所以在实际执行中,各家企业标准并不统一。

  植德律师事务所律师叶晓蒙还向21记者提醒,从驾驶员角度出发,如果在道路行驶过程中遇到车机广告,几乎没办法通过拍照或录像来证明驾驶被干扰,举证和投诉都是难题,因此前期规范显得更加必要。

  这些问题并不陌生。吴佳蔚回忆,智能手机早期也曾面临类似问题:弹窗广告横行、诱导点击、无法关闭等乱象频发,直到近年才逐步确立起行业规范。而越来越智能的车机系统,也在进入一个新周期。

  “但汽车毕竟不同于手机,承载了人身安全,因此需要有更多约束和考量。目前来看,确实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明确规范的领域。”吴佳蔚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