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上海域潇稀土股份有限公司(400122)发布更正后的2024年年度报告,其中一项信息引发市场关注——公司对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下称“北京信托”)的2234万元应收股利计提100%坏账准备。据披露,该笔款项账龄已达2-3年,因“收回存在不确定性”,域潇稀土采用单项计提方式全额计提减值。
作为北京信托的第五大股东,域潇稀土与北京信托的关联始于2015年。当年北京信托启动增资扩股,注册资本从14亿元增至22亿元,域潇稀土以现金出资认购新增股份,最终持股约6.35%,借此完成对金融领域的布局。彼时的北京信托,作为成立于1979年的老牌机构(前身为北京市对外经济联络窗口机构,1984年分拆独立运营,2007年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重组更名),是北京市属唯一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其行业地位与牌照价值均具备吸引力。
回溯经营轨迹,北京信托在2021年仍展现出稳健态势。据其最后公开的2021年年度报告,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10.6%;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11.6%;总资产规模更是创下174.8亿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4%。但从2022年起,北京信托不再披露年度报告,官网最新年报仍停留在2021年,而其经营状况的恶化则通过股东披露等渠道逐渐显现。
事实上,从2022年开始,北京信托的盈利能力已出现“断崖式”下滑。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其净利润较2021年暴跌99.9%,仅剩123万元,盈利能力几近枯竭。进入2023年,颓势进一步加剧:据域潇稀土2023年年报披露的北京信托未经审计数据,当年北京信托实现营业收入6亿元,但净亏损达4232万元,这也是其近10年首次出现年度亏损。
与经营恶化相伴的是,北京信托股权流通持续遇冷。2022年10月,北京宏达信资产持有的北京信托1.6%股权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以2.3亿元起拍,对应公司整体估值约137亿元,最终因无人竞价流拍,市场对其资产质量的担忧已初现端倪。2023年11月,第三大股东威益投资拟以1.2亿美元(约合8.7亿元)转让11.5%股权,对应北京信托整体估值降至75.8亿元,较域潇稀土2022年核算的112.6亿元公允价值缩水超30%。作为股东的域潇稀土因转让价格显著低于自身评估价值,明确放弃优先认购权;截至目前,企查查信息显示该笔转让尚未完成工商变更,受让方中诚信集团的入股计划仍处停滞。
时间来到2024年,股权流通困境仍未缓解。5月,北京信托第二大股东财务启动“清仓式”转让,拟挂牌出让所持15.3%股权——此举源于监管要求财务公司剥离非主业金融资产,但截至目前,该笔转让仍未披露受让方,市场对北京信托资产质量的疑虑进一步加深。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信托自2022年起已连续三年未披露年度报告,官网最新公开年报仍停留在2021年,信息透明度的缺失让其经营状况更显扑朔迷离。而此次域潇稀土对2234万元应收股利全额计提坏账,既是对这笔跨年度款项回收风险的审慎判断,也从侧面折射出北京信托当前的履约能力与经营压力。后续北京信托能否扭转经营颓势、股权交易能否打破僵局,仍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