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剧院昆剧青春版《南柯梦》剧照。 |
江苏省昆剧院的《南柯梦》即将在上海大剧院亮相。回想去年年底青春版《南柯梦》在江苏大剧院首演的情景,作为孩子们的老师、《南柯梦》最初的创作者和主演,我百感交集,感动、欣慰、怀念、骄傲……看着00后的青年“淳于棼”穿上那身熟悉的白色绣花褶子,水袖翻飞间,诸多青春记忆涌上心头。那一刻,我仿佛看到那个曾经年少的自己,也真正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
昆剧《南柯梦》是江苏省昆剧院于2011年启动创作、2012年首演的作品。彼时我26岁,比如今的“昆五代”年长3岁,一样的青葱年少,一样对未来充满向往。那时我对昆曲艺术的理解尚显稚嫩,在前辈老师的指引下,我们一点一滴地“搭”出《南柯梦》这台大戏。与排练《1699·桃花扇》时老师们先把戏排好再一招一式教我们不同,创排《南柯梦》时,我们开始在前辈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老师们也更多地教我们创作的方法。可以说,《南柯梦》是我真正的“创作初体验”。
在我的艺术生命中,淳于棼注定是个特别的角色。与大多数昆曲小生的“完美”不同,这是个有缺点的角色,在梦中,他历尽人生起落,最终得以情尽了悟。淳于棼身上呈现出的复杂人性和角色本身呈现出的情感起伏、戏剧张力,都让我格外偏爱。淳于棼是武将,剧中需要扎靠开打,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我还记得那些排练的日子,每天一个人早早来到排练场,我扎好靠旗,一遍又一遍练习枪花,衣衫湿透一件又一件……
如今,“昆五代”的孩子们全面接过了《南柯梦》这样一部有分量、有厚度的作品。自“昆五代”的孩子们从戏校毕业之初,院里就策划为他们排一部大戏。排什么?经典如《牡丹亭》《桃花扇》,热门文化IP如《红楼梦》等都在备选之列。选来选去,我们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南柯梦》。《南柯梦》行当丰富、文武兼备,更适合全面呈现江苏省昆剧院第五代青年演员的整体面貌,更能让演员充分展示所学,体验戏曲“一棵菜”的精神。
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200多天的复排里,孩子们在“竞争上岗”的压力下,彼此较着劲儿。更令人欣喜的是,比起“竞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孩子们的“合作”。小生组里,吕廷安是武生,此前从未有过演文戏的经验,宋博凡、许久两位文小生课后经常帮吕廷安找文戏的人物感,眼神如何收放、指法如何变化、情感怎样铺陈……吕廷安更是化身宋博凡和许久的“武戏指导”,带着两位文小生扎靠、练枪花、练舞剑……花旦组也不例外,两位“瑶芳公主”总是在排练时彼此录像,课后一起总结问题,互相指正;琼英、上真、灵芝作为“蚁国三姐妹”紧紧地绑定在了一起,两档6位演员形影不离,反复排练增加默契度……一部《南柯梦》排下来,孩子们有了长足的进步。
更难忘全院的全力以赴。每位传承老师都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感倾囊相授,为孩子们逐字逐句分析文本,一字一腔雕琢唱念,一招一式拆解示范……复排期间,演员二团的团长赵于涛总是早晨第一个来到排练场,带着孩子们练功、排戏,下班后还要制订接下来的排练计划,全身心地呵护照顾着孩子们。
在我还是个孩子时,也曾被老师如此的呵护与托举。我想,这就是属于昆曲人的“回首无限情”吧!
曾经,我的恩师石小梅在她艺术生命的鼎盛之年,将她向前辈老师学习的传统剧目以及她的代表作都毫无保留地传授于我。做了老师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这是一种怎样的无私奉献。我深知,只有毫无保留地授予,才能让传承了600余年的昆曲艺术绵延下去。
“昆五代”的孩子们正青春,他们朝气蓬勃,是昆曲的未来。希望通过《南柯梦》这样一部作品,我能有机会与他们同行,一点一滴去传帮带,将他们托举到更广阔的舞台上去。“尽吾生有尽供无尽”——想必便是我们昆曲人与昆曲的情缘吧。
(作者为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一级演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