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稳住股市虹吸“逆风局” 理财赎回未现“负反馈”

财经 (2) 2025-08-01 03:59:2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余纪昕

  近期,股债轮动行情下的资管产品资金流向成为市场焦点。

  就在上周,沪指强势突破3600点,而同期的债市则经历多轮急跌急涨,但市场韧性已有明显增强。在这场股债“跷跷板”的轮动中,资金流向将如何演绎?

  某东南沿海地区城商行理财业务人士告诉记者,近期债市渠道端的资金转向股市,目前只是市场作出的即时反馈,比如今年Reits的走向就和30年国债大调整的时间窗口基本一致。若后续股市赚钱效应不能持续下去,这种赎回很快就会停止;关键还是要看股市能否长期保持强势。

  该人士进一步称,除非利率趋势性上行,固收类资管产品的压力始终可控。具体得看股市风向的偏好,如果红利资产走得好,债这边应该也能走得好;如果风险偏好走强、成长股飙涨,“那债就要有压力了。”

  股债跷跷板下 固收资金涌入权益赛道

  回顾近期的资本市场,股债一度跑出冰火两重天。固收市场方面,债市一扫今年上半年的“低利率、低波动”的姿态,上周走势可谓“小雨转暴雨”,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7月中旬的1.65%左右,在短短几个交易日内一路急速走高到7月25日的1.75%。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资金面上,几个交易日的净回笼操作导致市场流动性趋紧、隔夜回购利率一度攀升至1.65%上方,以及权益市场同期表现强劲带来的资金虹吸效应,股债之间的“天平”一度明显倾斜,因而债市上周的走势“阴雨连绵”。

  与此同时,权益表现十分亮眼。自7月23日早盘,沪指再度站上3600点,24日三大指数齐创年内收盘新高。“反内卷”浪潮持续发力下,A股市场走强的势头十足,不仅是银行股等高股息的资产,AI、新消费、创新药等板块也正多点发力。

  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市场风险偏好回暖、需求端财政政策主线共振下,市场基本面预期出现边际修正,带动股市情绪向好,当前市场已从单纯依赖红利资产,转向消费医药龙头等盈利确定性板块的全面开花,市场信心明显回暖。

  资管产品的资金流向直观反映着市场轮动。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当前股债市场的相对估值显示,股权风险溢价仍处于有利水平,这使得股票资产相比债券更具配置价值。随着股市交投热情持续升温,部分债市资金正被分流到权益市场。

  据华创固收团队,7月23日债市的赎回潮信号被触发。2025年7日23日,中长期纯债基金净值已连续3日累计下跌15.1bp,触发赎回潮信号。7月24日,10年期国债活跃券盘中大幅上行4bp至1.748%,纯债基金申赎指数创去年10月9日以来新低。

  但是,据CNEX债券分歧指数,近日在债市抛盘中占空头主力的是券商和基金两类型机构。分析人士称,基金和券商连续多日减持债券的抛售力度远超正常的止损操作,其背后很可能遭遇了来自银行理财的大额赎回。而此轮赎回风波,并非个人投资者客户集中的恐慌踩踏式赎回操作所致,而是出于银行理财在判断利率可能大幅上行时,对债基主动采取的提前防御性操作。并且在此期间,由于理财已提前赎回,其净值所受冲击相对较小,银行理财自身的债券型产品净值波动并不算太剧烈,整体规模仅小幅缩水。

  招商固收团队也表示,与上两次债市调整不同的点在于,和年初相比,年内机构积累了一定的浮盈,对债市波动的抵抗能力增强,尚未出现理财赎回负反馈的现象。

  从市场最新表现来看,资金撤出压力的确已缓解。截至7月31日发稿时,10年期国债利率基本回到了1.7%的点位。来自机构渠道端的“赎回潮”压力并没有持续太久,债市情绪已得到较好的修复。

  多位债券投资人士也对记者称,债市的这场“逆风局”大概率不会一直持续下去,随着收益率下行空间再度打开,这波调整刚好给加仓上车腾出了窗口期机会。

  稳健理财“迁徙”进行时:居民理财资金“急转向”

  随着股市赚钱效应显现,居民理财市场正上演一场明显的“资金迁徙”。在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传统的储蓄路径悄然改变——部分资金正从银行存款、债券型理财产品中流出,转而涌入股市等预期收益更高的领域。

  某长三角地区城商行零售业务负责人向记者直言,以往十分畅销、被视为传统“避风港”资产的储蓄式国债,现在已经有些卖不动了,“以前都抢着买。“据他反映,这种普惠性质的理财产品,现在被一些客户认为收益略微薄,吸引力下降,虽然其票面利率虽仍高于同期定存利率,但“以前顾客每月10日排长队抢购的场景不见了”。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以往偏好稳健收益的居民投资者对高回报投资的渴求明显增强,风险承受意愿持续提升,该趋势在大额存单市场表现尤为突出,部分投资者急于将定期存款、存单提前兑付,“转战”股市以追求更高收益的倾向有所提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商业银行目前在售的个人大额存单利率,已跟随持续下调的存款利率,整体跌至“1字头”。其中,部分银行的在售的大额存单利率,已与同期限普通存款产品利率持平,甚至低于一些零钱理财类产品收益,大额存单利率优势已不明显。此外,在银行降低负债成本、稳定净息差的背景下,银行已纷纷下架长期限大额存单,目前在售产品以1个月至2年期为主,5年期几乎不见踪影。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城商行零售业务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大额存单的转让市场确实存在可观的套利机会。由于部分持有人急于变现,往往会折价转让,但转让价格仍远高于活期利率水平。对于受让方而言,接手的大额存单实际收益率通常高于银行新发行的同类产品,形成买卖双方共赢的局面。并且他表示,在降息潮持续深化和权益市场这阵子的强势表现作用下,这种资金操作趋势还在进一步强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