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国际影坛上,中国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仅令国内观众大为振奋,更引起了好莱坞的极大关注。伴随着这股热潮,StarsCollective电影娱乐集团宣布,将全力以赴策划经典名著《西游记》的宏大动画三部曲,分别聚焦于《八戒》、《悟空》和《哪吒》,并且创新性地结合现代AI技术来制作影片。这一次的重拍,究竟是对中国古老神话的真心传承,还是只是一场商业游戏的玩弄?让我们一探究竟。
StarsCollective创始人彼得·罗(Peter Luo)在谈及这一项目时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全球叙事”的方式,将东方神话中的深厚文化传递给更广阔的受众,而AI技术将为他们的创作提供独特的技术支持。他的表述听上去雄心勃勃、前景美好,似乎对全球的观众而言,这将是一场中国神话的盛宴。细细品味其中,却不难发现他对中国市场的渴望,以及对《哪吒》和近年来其它成功中国神话作品票房表现的眼红。
事实上,《黑神话:悟空》和《哪吒之魔童闹海》分别是风靡全球的3A游戏和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已经在国际票房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前者更是一路冲进全球票房第五的位置。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得益于精湛的技术与动人的故事情节外,更重要的是它们成功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符号,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孙悟空和哪吒,这两位中国神话中的经典角色,似乎正成为全球观众心中的反叛者形象,经过千年的文化演变,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这样的形象恰恰满足了现代观众对于角色的情感共鸣,不再是简单的坏蛋与英雄对立,而是更复杂的人性和冲突。加之央视对《哪吒》的大力宣传,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国人对自身文化与价值的自信。
不过,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StarsCollective对于《西游记》的改编并非首次。从好莱坞的《花木兰》到各种版本的《功夫熊猫》,都曾有人试图借用中国传统IP进行重新演绎,然而这些作品往往在文化上显得不伦不类。甚至于,吴彦祖曾拍摄的一部不甚理想的《西游记》改编版就饱受争议,令人难以接受的桥段浮现其中,反而使得这些优秀的传统故事内涵变得模糊。
大家都明白:《西游记》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是中国文化瑰宝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这些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改动往往只是在寻求商业利益的表现。而日本、韩国等国对《西游记》的各种改编手法,更是让人们见识到了对文化再造的多样尝试,但在这背后却是企图通过立人设去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商业逻辑,这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误区,更是对文化的误读。
在的影视圈,急于掘金于中国庞大市场的外企层出不穷,而在这背后又有一个隐蔽的现实:好莱坞近几年面临了严重的创意枯竭,久而久之,他们开始频繁依赖既有的文化素材进行改编,以求借此实现经济效益。这样的做法往往让观众觉得,新瓶装旧酒,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因此,在这样的产业态势下,未来是否能真正尊重中国古老神话的精髓,继续做出具有文化深度及创新的作品,值得我们深思。
《西游记》的AI改编大计是否能在保持文化原创性的前提下取得成功,仍需时间的考验。当丢掉浮华的口号与外界的期待,真正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有效萃取那些深入人心、能引起全球共鸣的传统文化精髓,在保留和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塑造出新的形象和故事,才是这一新时代下更为可行且可持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