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153亿票房:国漫崛起还是特效迷雾?

lk (4) 2025-03-25 14:01:25

近年来,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上映,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似乎迎来了新的曙光。以创纪录的153亿票房,成功攀登全球影史票房排行榜第五名。《哪吒2》的票房成就,不仅让人惊叹于其视觉特效的出色表现,也引发了舆论的热议:这是否标志着国漫的崛起,还是说我们只是被炫目的特效迷了眼?

《哪吒2》153亿票房:国漫崛起还是特效迷雾? (http://www.smallgear.cn/) lk 第1张

当影片在短短八天内荣登中国影史票房榜首,以日均超一亿票房的速度冲击全球市场时,不少观众高呼“国漫崛起”,仿佛中国动画终于找到了与好莱坞抗衡的底气。另一部分观众则对《哪吒2》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不过是特效的堆砌,缺乏深刻的叙事和内涵。一位网友自嘲:“原来我们不是在看电影,是在给民族自信。”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饺子用五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视觉盛宴,其中不乏震撼人心的粒子特效、充满水墨韵味的战场场景以及激烈的战斗场面。观众们为那些“每一帧都在烧钱”的画面所震撼。但是,这股高潮背后更深的驱动力,却源自观众对于“中国制造”的情感投射。《哪吒2》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英雄与对抗的故事,更承载着观众对中国电影崛起的期待。当影片成功闯入全球票房前五时,大众的“为中国电影争光”的情感不断被激发,使得许多人纷纷选择反复观看,这种现象被称作“票房爱国主义”。

仔细观察影片的海外表现,却引人深思。尽管在国际市场上,《哪吒2》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来自欧美地区的票房贡献微乎其微,主要的票房支持者仍然是东南亚市场和华侨观众。这引发了形形色色的讨论,认为外国观众对影片中的打斗场景魅力倍增,却对其中的文化内涵与角色关系不甚了解。所谓的“文化输出”,更像是一场我们自己的自我满足。

从“申小豹撞脸《疯狂动物城》”到“哪吒动作模仿《灌篮高手》”,影片虽未必触犯版权法,却的确暴露出国产动画所面临的创作焦虑:当技术团队能够复刻好莱坞特效时,编剧却依然依赖于已有的叙事模式。许多观众甚至指出,虽然影片中的动作场面引人入胜,但其叙事深度显得十分缺乏。相比于《长安三万里》那种诗意的历史重构,《哪吒2》则因“打斗半小时,文戏五分钟”而受到批评。哪吒与敖丙之间的羁绊,如果深入探索人性之善恶,本应是一个值得深挖的主题,而不应简化为“一场爽片”。

在这场关于国漫前景的争论中,有关技术和内容的辩论再度浮出水面。尽管《哪吒2》的成功给中国动画带来了一剂强心针,但将其票房表现仅仅归因于特效的提升恐怕是片面的。技术虽为强大武器,但绝不能成为掩盖内容缺乏的遮羞布。真正的国漫崛起,应当是通过科技为情感服务,而非单纯的追求视觉效果。

未来,IP红利终将消耗殆尽,观众的审美疲劳也会逐渐显现。饺子也曾指出,若续集仍然依赖于IP和特效,而无新意,观众终究不会买账。因此,诚如许多评论人所言,电影不应被票房束缚创作,也不应沦为数据游戏。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国漫?”这是每位中国动画从业者和观众都应思考的问题。作为伴随《哪吒闹海》成长的一代人,我对《哪吒2》的情感复杂:自豪与遗憾并存。自豪于中国动画技术的飞跃,但遗憾于我们在“形式大于内容”的怪圈中徘徊。当《长安三万里》以唐诗重构历史时,《中国奇谭》用水墨描绘复杂的人性,显然为国漫指明了新方向。

若下一部哪吒续集继续只沉迷于视觉特效,而未能构建深刻的精神内核,那153亿的票房不过是一种“特效鸦片”,让我们在短暂的视觉快感中,逐渐遗忘对艺术的敬畏与追求。国漫的真正崛起,必将是既能兼顾技术与叙事,又能传达中国文化与情感的多元艺术作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