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其卓越的表现顺利攀升至全球票房排行榜的前列,然而当这部被誉为优秀的动画电影在日本上映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滑铁卢。自3月14日该片在日本首次面世以来,票房表现明显不如预期,尽管首日成绩佳,之后便陷入了持续低迷,至今票房仅略过1亿日元,约合500万人民币。这一数字甚至难以与同期其他地区的上映影片相抗衡,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数字还低于同期某些泰国影片的票房。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市场策略,语言障碍似乎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日本市场而言,动画电影一直以来都是极受欢迎的娱乐形式。数据显示,在日本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中,有七部都是动画电影。其中,观看习惯和文化认同感,是影响观众选择的重要因素。《哪吒之魔童闹海》在这样一个对动画电影包容度极高的市场却遭遇惨淡局面,显然超出了众人的预期。
从上映时间安排上来看,导演饺子似乎并未对日本市场给出足够的重视。《哪吒之魔童闹海》于1月29日在中国上映,之后迅速在北美、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展映,接着在东南亚的一系列陆续上市,而日本的上映却被安排在了3月14日,明显处于延后状态。这样的安排,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片在日本市场的预期并不高。虽然日本的动画市场可谓是票房强劲,但延迟的上映时间,再加上评分出色的影片越来越多,令该片面对的竞争压力骤然增大。
影响《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日本票房的核心因素,归结起来是语言的障碍。尽管片方在日本放映的是中英字幕的原声版本,甚至在4月4日推出的版本中仅是日文字幕,未进行日语配音。这一策略显然限制了本地观众的观影体验与观影热情。对于日本观众而言,语言理解能力一直是关键。由于缺乏日语配音,他们与电影之间的距离被拉开,导致了观众的流失。首波前来观看的观众大多是留学或工作的华人群体,而随着这股观影潮的消退,本地观众却因听不懂剧情而失去了前往电影院的动机,票房热度随之降温。
如果在电影制作阶段,导演饺子能够对日本市场多加琢磨,提前规划好日文配音的工作,该片在日本的票房不会如此惨淡。日本观众对动画作品的热爱和对作品深层内涵的追求会促使他们选择观看。此外,《封神演义》这一传统故事在日本的民间知名度亦为该片在市场上提供了足够的基础。因此,掌握语音配音这一环节,对于一部动画片的成功至关重要。
尽管目前为时已晚,但反思这一事件后,未来面对国际市场的电影制作,应在准备阶段加倍努力,以充分考量每个市场的特色与观众的需求,避免重蹈覆辙。亦希望国内电影人能在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的同时,浸润地方式,使作品真正走入各国观众的心中。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日本市场的挣扎与失利,虽有主营因素,但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希望未来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自信输出,我们能够在全球舞台上收获更大的成功,实现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