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迷心中,迪士尼的经典动画《白雪公主》一直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当这部承载一代人童年记忆的作品于近期推出真人版后,却引发了轰动效应:不仅票房惨淡、口碑崩坏,甚至使人们大呼“毁经典”。这部影片不仅在市场上遭遇重创,更暴露出迪士尼在创作上的诸多窘境。一系列的选角争议、剧本僵化以及角色塑造的不尽如人意,接连将观众的期待打入谷底。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部经典IP的翻车?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经典IP“天崩开局”:复刻失败,改编灾难
作为迪士尼历史上最早的动画长片之一,1937年的《白雪公主》在叙事结构、美术风格和技术手段上都开创了许多先河。本次的真人版却在对经典场景的复刻上遭遇了巨大的失败,未能重现原作的光辉,反而给观众带来了“降级”的体验。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孙平指出,原版动画通过鲜明的色彩以及独特的角色设计,使得每个角色都充满个性,而真人版则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显得十分苍白。甚至有观众直言:“不如重映1937年版,还能感受到那份原始的感动。”
角色争议:白雪公主的“肤色”与魅力崩塌
自影片筹备阶段起,主演瑞秋·齐格勒的选角就引发了广泛争议。虽然迪士尼在近年来致力于追求“政治正确”,但白雪公主这一角色本身便与“雪白肌肤”密切相关,因此选角上的刻意变更令部分观众难以接受。更为重要的是,齐格勒在表演上的表现未能填补这一形象落差,缺失了原版角色所具备的纯洁与高贵。孙平形容齐格勒所塑造的白雪公主为“皱眉昂头,处处斗争”,却缺乏应有的行动力和内涵,导致角色魅力的严重缺失。
剧本失败:强行“女性觉醒”,却逻辑崩坏
此外,影片在试图颠覆传统叙事的过程中,亦显得力不从心。白雪公主高声宣称“我要找到真正的自己”,这一改编虽有理想化的意义,却在剧情结构上显得极为薄弱。为了强调“公主不再依赖王子”,影片引入了男性角色“盗侠”,但这种设定不仅未能真正实现角色的独立性,反而让白雪公主在情节中变得更加被动,依旧呈现出等待拯救的形象。这种叙事上的矛盾与混乱,不禁让观众感叹“毁童年”。
角色关系单薄与主题混乱
影片的反派——王后,作为一个人气颇高的角色,本可以被打造成富有魅力的对立面,然而实际上的塑造却流于表面。故事中对于王后形象的描绘过于肤浅,让整个角色的深度被进一步削弱。同时,白雪公主与其生母之间原本可以深化的情感线索,被影片完全忽视,错失了创新的良机。影片在主题和叙事上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混乱,想兼顾经典与现代价值观,却最终让观众感到失望。
迪士尼的创作窘境:IP透支,创新乏力
《白雪公主》的成败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迪士尼在创作过程中的普遍困境。近年来,迪士尼的真人改编电影频频受到“炒冷饭”与政治正确的质疑,这使得习惯于高光时刻的迪士尼逐渐显露出创作上的疲态。孙平便认为,迪士尼对于经典IP的真人化,并非出于对艺术的追求,更多的是为了维持其产业链的盈利。缺乏真诚创作的改编方案,只会让观众逐渐失去耐心与情感联系。
相比之下,许多独立制片团队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凭借对故事的真挚表达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正好暴露了迪士尼在故事内核上的短板。经典IP的重制本是一个可以探索与创新的机会,但必须尊重原作所承载的精神与内涵。观众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看到一个“面目全非”且逻辑混乱的新时代改编,而是想要重温曾经在《白雪公主》中感受到的温暖与感动。
《白雪公主》的翻车,不仅是一部影片的失败,更是对迪士尼创作模式的深刻警示。当创作沦为商业的附庸,任何强大的IP也可能变成“票房毒药”。面对今后的挑战,迪士尼唯有回归“讲故事”的初心,才能再次赢得观众的心,否则曾经的童话王国将面临被遗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