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宫崎骏的告别之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在中国观众中引发热潮,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历史沉淀也引人注目。这部在近年斩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少年与一只会说话的苍鹭共同冒险的故事,这不仅是对青春的追忆,更是宫崎骏亲身经历的写照。影片中的叙述——“战争第三年,母亲去世了;第四年,我和父亲一起离开了东京”——让人深感宫崎骏与战后的日本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徐靖在其著作《青春燃烧: 日本动漫与战后左翼运动》中探讨了宫崎骏年轻时的左翼思想和他对日本侵略历史的深刻反思。宫崎骏自小目睹战乱和逃难的场景,他内心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自身身份的羞耻,塑造了其日后的人生轨迹和艺术风格。在战后,他积极投身于日本的左翼运动,与东映动画的劳工组织密切合作,并因其杰出的表现成为工会的书记长。他不仅参与劳动维权,更与有着左翼背景的妻子共同发出对社会的不满与呼声。
在1968年七月的日本年轻人运动高涨期,宫崎骏与他的团队共同创作的《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因其充满社会主义色彩的故事而饱受赞赏。这部动画不仅颂扬劳动者和团结正义,更与当时的社会运动紧密相连,唤起了青年对抗压迫、追求理想的渴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中国动画的接触中,宫崎骏与其同事的相互影响展现了唤起希望与梦想的另一面。从1979年至1982年期间,宫崎骏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当时的中国动画正逐步走向复兴,凭借《哪吒闹海》等作品向日本动画界传递着艺术的力量。宫崎骏在此期间深受其影响,尤其对《哪吒闹海》的喜爱,让他感叹于中国动画的生命力和艺术表达的直接性。
1984年宫崎骏和高畑勋访问上美影厂时,发生了当年的一个转折点。高畑勋在日记中写到,当时上美影厂高层只关注于日本的商业模式,而忽视了艺术创作精神,这让他们深感失望。面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压力,中国的动画创作环境已经难以继续保持传统的艺术本质。高畑勋的“失望到无以复加”不仅是对当时状况的失落,也是对未来中国动画艺术走向的忧虑。
从此,宫崎骏对中国动画的关注渐渐冷却,此后他与中国动画的接触也日渐稀少。至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中日关系背景下,宫崎骏与高畑勋拒绝了多次来自中国的邀请。他们斩钉截铁的态度反映出对一个曾经怀抱理想的中国动画市场的深切惋惜。宫崎骏对中国市场的失望感,正如他对于商业化和背离艺术创作的痛心疾首。
近年来,吉卜力工作室与中国动画市场的重新接触可谓是一个意外的回归。自2018年开始,吉卜力在国内的展览和电影逐渐复苏,随着《龙猫》《千与千寻》等作品的引进,曾经的缺口也终于得以弥补。面对中国新一代的动画创作者所取得的成就,宫崎骏的内心涌动着一丝希望与欣慰。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宫崎骏与中国动画的爱与失望交织成了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作为左翼青年艺术家的他,不仅在个人的创作中不断对抗战争和压迫的历史,他与中国动画的对话,也让我们反思当下艺术创作的本质——在声势浩大的商业化浪潮中,艺术是否仍能坚守那份属于梦想与理想的初心?伴随着时代的浪潮,宫崎骏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亿万观众心中的经典,更是一种深邃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