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1970年的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成为了深植人心的艺术经典,而其背后,却是演员童祥苓在拍摄过程中的心酸与泪水。童祥苓因饰演男主角“杨子荣”而成为数代观众心中的偶像,但其背后的艰难经历却鲜为人知。在两年多的紧张拍摄和排练中,他不仅承受了高强度的艺术创作压力,更是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经历了无数的屈辱和困顿。以下是童祥苓在拍摄《智取威虎山》过程中艰辛的真实写照。
1965年,上海京剧院为拍摄这一经典剧目筹备起了剧组,童祥苓与同事们在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中日夜排练。高温湿热的夏天,排练厅里没有空调,夏季的酷热让演员们难以忍受,渴了只能在水龙头下匆匆饮水。而到了冬天,寒风刺骨,冰凉的地板让每一次跌倒都格外痛苦。缺乏基本的生活补贴和伙食费,童祥苓和同事们因为营养不良,日常排练中还常常感到恶心与呕吐。
作为《智取威虎山》的男主角,童祥苓面临着沉重的责任和压力。他必须在剧中完成多场重头戏,而且由于剧本和编排的反复修改,他还要不断适应新的舞台要求。他的妻子张南云虽然暗中为他准备鸡汤以补充营养,但童祥苓却始终难以找到缓解身体和心理压力的途径。
拍摄过程中,童祥苓还遭遇了来自导演于会泳的无端刁难。由于他曾好心提醒于会泳注意工作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反而遭到后者的嫉恨,成为了剧组中的“牛鬼蛇神”。他不仅要忍受批斗和谴责,还必须在影视创作中表现出超凡的才能,以得到体面的生存空间。
在《智取威虎山》的拍摄中,导演要求童祥苓用真枪拍摄,尽管他反复请求使用假枪以避免受伤,却屡屡遭到拒绝。结果,由于剧组的粗心大意,童祥苓为了完成拍摄而数次受伤,腿部流血的情景让他倍感羞辱,心里又无奈又愤怒。
随着拍摄的深入,童祥苓的身体状况也日益堪忧,他曾因气氛紧张和体力透支而在招待所晕倒,险些丧命。所幸,剧组的医生发现了他的危险情况,及时将他救醒。精神上的压力似乎始终无法释放,面对随时可能面临的“审查”与“批斗”,童祥苓常常感到无比的恐惧和孤独。即使在剧组之中,他也始终感到自己被孤立,被当作了替罪羊。
尽管拍摄过程中饱受磨难,童祥苓始终将眼前的挑战视为自己的使命,他坚持演绎出“杨子荣”这一角色的精神与气质。《智取威虎山》最终成为了1970年上映的经典影片,童祥苓也因这个角色声名远扬,成了家喻户晓的艺术家。在荣耀背后,他所承受的屈辱和眼泪,却是无人知晓的痛苦。
童祥苓在其自传中曾表示,想要通过书写将自己在拍摄《智取威虎山》过程中的经历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那段历史的艰辛与痛苦。他在书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与无奈,成为了那个时代特殊的见证。
2024年12月2日,童祥苓在上海安详离世,享年89岁。他的离开不仅是艺术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结束。尽管童祥苓已去,但“杨子荣”这个角色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童祥苓那高亢优美的唱腔也犹如美妙的旋律,永远在戏迷耳畔回荡。通过在《智取威虎山》中的传奇表现,童祥苓以其坚定与无畏,在中国的京剧事业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