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万变的娱乐行业中,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为观众创造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成了电影创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监制王红卫在接受《娱乐资本论》专访时提出,电影创作者必须超越传统的成功经验,勇敢面对市场的变革,才能在复杂的2024年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2024年,随着国内短剧市场的崛起以及其他娱乐形式的快速发展,电影市场的“寒冬”似乎愈发明显。王红卫指出,2023年的复苏并未稳定市场,反而给了行业一个关于复苏的假象。“观众的兴趣不是突然消失的,危机早已潜伏。”王红卫强调,电影的魅力正在逐渐减弱,创作者们需要认识到,仅仅依靠以往的成功路径是不够的。
在回顾2024年的电影市场时,王红卫用“突变、困惑、寻找”三个关键词来这个现象。“观众突然对以往成功的电影类型失去兴趣,观影意愿显著下降,整个市场反应堪忧。”他担忧,电影行业正面临空前的挑战,观众对内容的需求日益变化,过去的成功公式已不再适用。
王红卫指出,创作者需对观众的迫切需求有深刻的理解,创新是应对市场变化的关键。他认为,单纯依赖过往的成就,会使创作者逐渐遗失对时代动态的敏感度。因此,创作需要真正的自省,以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关注焦点,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和主题。
他还提到,复看率高的电影正逐渐形成新的电影形态。观众对于电影的期待不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希望能在丰富的视听体验中,找到可以反复挖掘和分享的话题。在这个数字化、短视频化迅速崛起的时代,电影人必须审视自身所创作的内容是否能够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
在与新生代导演的交流中,王红卫强调了鼓励大胆创新的重要性。“如果未来的电影在40亿以上的票房数量减少,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他认为,有些小规模且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有可能带来更广泛的观众基础。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观众能够接触到更多有价值的影片,而不仅是围绕着一部重量级的票房大作展开讨论。
在谈及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时,王红卫认为,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正失去其在视听娱乐领域的独特地位。未来,电影可能会变得圈层化和多样化。大规模、高的“大片”与小成本的“艺术电影”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要形式,而中间的中腰部电影可能会面临被其他娱乐形式替代的风险。
“从业者必须具备创造力与前瞻性。”王红卫强调,电影创作者应有意识地探索和拓宽视野,通过深刻的思考与社会现象的结合,找到创新的灵感源泉,推动中国电影在变革中不断前行。
迎接新的时代,王红卫表示,电影行业需要更多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创作者,勇敢地反思自身,超越过去的成功经验。他希望能够通过新的艺术形式,有效引导观众理解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借助热门话题来吸引眼球。
电影市场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王红卫留给业内人士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警示:“如果大家继续停留在原有的成功经验中,而不敢尝试新的领域,最终将迎来共同的衰退。”他期待着电影行业的从业者们共同努力,创造出更多创新与热情兼备的作品,为中国电影的再次崛起而努力。
在这场充满变革的征程中,创作者们必须勇敢迎接挑战,超越成功的经验,才能谱写出电影市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