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周思聪中国画《坐对荷花两三朵》。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近日,杨万里诗中的荷花盛景在多地铺展,掀起赏荷热潮。映着诗画丹青,清塘荷韵再度拨动游人心弦。
荷花又名芙蕖、菡萏、水芙蓉、莲花等,与睡莲分属不同植物属。从古至今,荷花以清丽娇美的姿态、较高的食用与药用价值,广受大众喜爱,成为文人墨客咏颂的对象,形成内涵厚重的“荷文化”。
作为审美意象,荷花被赋予人格化特质。宋代周敦颐《爱莲说》让荷花的“君子”之姿誉满天下。传为南宋吴炳所作《出水芙蓉图》,表现的正是此意。此图以特写方式、精湛技艺、唯美意境,升华了荷花的美感与品格。画面上,一朵粉色荷花傲然盛放,轻盈腴润的花瓣在碧绿荷叶的映衬下柔美夺目,画面布局与设色端庄大气,生动展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气质,成为历代荷花绘画中的经典之作。
人们爱莲,爱的是莲的高洁品性和君子风度。宋代以降,赏荷之风长盛不衰,成为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由此也促生一批以消夏赏荷为主题的园林绘画,如宋代的《荷亭纳凉图》《荷亭听雨图》《荷亭销夏图》、明代的《周茂叔爱莲图》《竹深荷静图》等,生动展现了古人的风雅生活。还有一些园林建筑、景观以荷命名,如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北京圆明园的“濂溪乐处”、承德避暑山庄的“曲水荷香”等,皆彰显着荷的文化意蕴。
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荷花又被赋予诸多美好寓意。明代佚名《瑞莲翎毛图》,将荷叶、荷花、雀鸟、鸭鹅等意象相组合,构成祥瑞之景。明代陈栝《平安瑞莲图》则以瓶中盛开的莲花传递吉祥之意。
历经千年发展,荷花高洁、和美、清廉的内涵深入人心,使它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更成为美术创作中长盛不衰的主题。不少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笔墨和表现方式,不断丰富荷花的艺术表达,开辟审美新境。比如,潘天寿以豪放洒脱的大写意,展现荷花刚健挺拔的风骨。张大千一生画荷无数,不断推陈出新,形成驰名中外的“大千荷”。周思聪则以水墨相撞后产生的氤氲气韵表现荷的意境,创造出如梦如幻、清雅至极的画风。及至当下,依然有不少画家通过对景写生和心灵感悟,以写实或写意之笔,拓展荷文化的艺术表达空间。这些探索都是对传统花鸟画的笔墨革新。
丹青意趣承载千年风雅。荷香伴墨香,不仅点亮意境之美,更照见深植于中国人血脉的精神追求。
(作者为南京林业大学园林图像史学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