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撰文:毕峰;编辑:李力
过去三年内,高特电子财报数据看似取得了稳步增长,但其不断下滑的毛利率以及经营性现金流的大笔流出都说明公司经营业绩的含金量严重不足,持续攀升的应收账款则说明公司存在利用账期来美化财报之疑。此外,公司IPO前夕向关联方高溢价出售亏损子公司的行为,更是引发了外界对其关联方涉嫌利益输送的嫌疑。从公司历史沿革看,有关申屠为农、申屠为民二人的股权代持的种种迷雾与不解,更是需要高特电子做出解释。
应收高企,毛利率逐年下滑
6月23日,深交所官网显示,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高特电子)创业板IPO申请获受理,保荐机构为。本次IPO,高特电子计划募资8.5亿元,其中,6亿元用于储能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项目,2.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招股书显示,高特电子主要从事电池检测及电池管理系统(BMS)等产品研发和制造,公司主要产品为储能BMS模块及相关产品,并依托BMS数据采集与聚合的特性,拓展了一体化集控单元及数据服务,同时涵盖后备电源BMS、动力电池BMS等产品。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高特电子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46亿元、7.79亿元、9.19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约为5375.26万元、8822.92万元、9842.23万元。同期,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28.37%、26.53%及26.02%,连续三年同比下滑。
不难看出,过去三年高特电子经营业绩保持了稳定增长,但其销售毛利率的逐年下滑导致公司利润端增速明显不及营收增速。对此,淘特电子在招股书中坦陈,伴随着市场参与者的逐渐增多,储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进而向上游电芯、BMS、PCS 等细分领域传导,使得整个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均存在降本的客观需求,因此公司 BMS 相关产品的销售价格有所下降。
此外,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高特电子应收账款余额也出现了持续攀升。报告期各期末,高特电子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 19,629.66 万元、42,745.50万元及 54,258.85 万元,应收账款所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 56.78%、54.85%及59.04%。仅仅2024年一年,高特电子就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额高达3622.91万元。
不难看出,高特电子的应收账款在IPO前夕出现了明显攀升。截止到2024年,高特电子已经有近60%的营业收入依赖于“赊销”来完成,这不禁让人质疑其是否在报告期内利用放松应收账款账期来美化财报的动机。事实上,高特电子这一举动不仅给公司带来了沉重的坏账压力,同时也对公司流动性资金造成了大量占用,并导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处于净流出状态。
据招股书披露,2022-至2024年,高特电子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9,045.59万元、-11,566.65万元和994.50万元。不难看出,过去三年期间,高特电子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近2亿元,这与公司利润端的“高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到外界对其经营业绩的真实性与含金量倍感质疑。
高校教师股权代持的迷雾
根据公开资料,高特电子成立于1998年, 公司实控人为徐剑虹。截止招股书签署日,徐剑虹通过贵源控股、吾尔是投资分别控制公司 36.54%、9.63%的股份,合计控制公司 46.17%的股份。此外,公司持股超过5%以上的自然人股东还包括周海波,目前出任公司董事。据招股书披露,徐剑虹、周海波二人均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半导体器件专业,同为本科学历。
在公司成立之初,高特电子主要为传统燃油车提供铅酸电池检测系统。此后,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高特电子就开始主做动力电池BMS。不过,随着、等电池厂商以及等新能源主机厂加码自研自产动力电池,第三方BMS提供商的市场空间不断被压缩。无奈之下,徐剑虹选择将业务重心转向储能领域。最终,在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之后,高特电子成功在第三方储能BMS市场中站稳了脚跟。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4年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底,高特电子已经进入当年已投运电站装机中BMS厂商前五位。
由于频繁变更赛道,高特电子早期曾陷入经营困境,现金流极为紧张,公司创始人徐剑虹只能多方融资来维持公司运转。据招股书披露,2019年7月以及2019年12月,徐剑虹分别向自然人阮榆茹、陈焕借款300万元,并签订《借资及债转股协议》,约定出借方有权按照 对应公司 2.20 亿元的估值将 300.00 万元债权转化为公司股份。此后,阮榆茹(2020 年 10 月)、陈焕(2022 年 11月)均选择执行行该等债转股的权利。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陈焕完成上述债转股的前一个月(2022年10月),高特电子就完成了报告期内的首次增资,公司共获得招赢科创、招赢智造、成长 共赢三家机构的投资 6,000.00万元,对应公司投前估值10.00 亿元。
不难看出,陈焕的入股价格对应的估值仅为2.2亿元,相当于打了个二折。按照公司最新一次股份转让价格( 12.02元/股)计算,高特电子的估值约为 43.27亿元。这也就是说,陈焕本人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约20倍的投资回报。
关于陈焕本人的身份,高特电子未做任何披露。不过,在陈焕完成债转股的同一天,高特电子控股股东贵源控股还完成了一项股权代持的解除,这就牵出了一位神秘的高校教师申屠为农。
据招股书披露,2015 年 12 月,申屠为农与徐剑虹签署 《股权代持协议书》,约定以 100.00 万元的对价购买徐剑虹通过贵源控股持有 的高特有限 242,424.00 元出资额(对于股价约为4.125元)。由于申屠为农时任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 教师,对外持股需要办理登记手续,因此双方协商由徐剑虹通过贵源控股进行 股权代持。但是,高特电子并没有披露申屠为农本次100万元入股资金的来源。
半年之后,又一个名为申屠为民(与申屠为农一字之差)的神秘人向高特电子投资200万元,并依然选择股权代持的模式。据招股书披露,2016 年 4 月,高特电子引入 7 名外部投资者,增加注册资本 334.40 万元。其中新股东陈荣认缴 176,000.00 元出资额,认缴金额为 200.00 万元,对应股价约为11.22元,入股资金来源于申屠为民。陈荣与申屠为民为朋友关系,申屠为民的入股资金来源于向本轮外部投资者推荐投资机会收取的顾问费,由自然人陈荣代持股份。
不难看出,申屠为农先是于2015 年 12 月以4.125元的价格向高特电子创始人徐剑虹购买了100万元的股票。此后不到半年时间,申屠为民便成功以11.22元的价格向外部投资者推荐了高特电子,高特电子由此获得投资款约3400万元。与此同时,申屠为民还获得了向本轮外部投资者推荐投资机会收取的顾问费200万元,并选择以代持的方式入股高特电子。
有数据显示,申屠姓在全国的人口约为1.7万人。根据公开资料,除了在高特电子产生交集之外,申屠为农与申屠为民二人同为杭州慧众聚能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慧众聚能)的合伙人,而杭州慧众聚能的大股东正是高特电子的创始人徐建虹,公司执行事务合伙人则为公司第一大自然人股东周海波。
那么,申屠为农与申屠为民是否存在亲属关系或者某种关联关系?如果是,申屠为民所谓的顾问费200万元究竟是谁出的?是外部投资者还是高特电子自身?如果是外部投资者,那么这些外部投资者是否知晓申屠为农半年前低价入股这一情形,之后又愿意以高出其买价三倍的价格投入高特电子,同时又如此大方的给出200万元的顾问费?
其次,申屠为农入股为何均选择股权代持的方式?按照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出具的《证明函》,证明申屠为农原系该校教师,一直未担任行政职务,已于 2021 年 3 月退休,屠为农对高特电子的投资未违反该校相关规章制度。显然,如果这一证明函属实,申屠为民似乎完全没有必要选择股权代持的方式来进行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申屠为农解除股权代持的时间为2022年11月,而申屠为民选择与陈荣解除股权代持的时间为2024 年 1 月,此时距离陈荣入股已经有近10年时间。那么,申屠为民是否在刻意选择与申屠为农不同的时间点来完成股权代持的还原?这一安排是否在有意隐藏着什么不为认知的信息?
IPO前夕向关联方高溢价出售子公司
除了申屠为农、申屠为民二人股权代持的种种迷雾之外,高特电子还存在IPO前夕向关联方高溢价出售子公司的行为,其中的关联方之一正是申屠为农、申屠为民共同投资的杭州慧众聚能。
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年底,高特电子决定将全资子公司万智微的 100%股权转让予慧众聚能、贵源控股和徐剑虹,股权受让比例分别为 43.8356%、43.4037%和12.7607%,其中慧众聚能由公司部分原股东共同出资设立,贵源控股为公司控股股东,徐剑虹为公司实控人。不难看出,万智微的三个接盘方全为高特电子的关联方。
资料显示,万智微系一家成立于 2021 年 7 月的芯片设计公司,由高特电子全资控股,公司主要产品为适配不同物联网场景的无线传感芯片,在公司股 权转让时点万智微首款无线传感芯片尚处于初期论证阶段,相关无线传感芯片 并非应用于储能 BMS 领域,与发行人主营业务关联度较低。截至 2024 年末, 万智微首款无线传感芯片产品处于开发测试阶段,尚未实现市场化销售。
据招股书披露,上述股权转让作价为500万元,而转让时点 万智微账面净资产为 84.88 万元,与股权转让价款的差额确认投资收益 415.12 万元,占高特电子 2022 年利润总额的 6.52%。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全年,万智微实现营业收入28.22万元,净亏损高达1334.78万元,净资产则变为-1048.65万元,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
不难看出,高特电子通过向关联方高溢价出售万智微的股权,不仅在当年获得了415.12 万元的投资收益,同时也避免了此后出现了超过千万元的巨额亏损,显然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然而,作为公司关联方的慧众聚能、贵源控股以及徐剑虹本人,为何愿意以超过500%溢价率的价格收购一家亏损公司?这是否是一种舍车保帅、变相向上市公司输送利润的行为?显然,诸多的疑惑和不解,都需要高特电子做出解释。
风险提示:
本文内容均依据公开市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招股材料、上市公司财报、工商信息等)撰写,我方追求基于公开信息基础上对资本背后真相的探索,力求做到观点客观公允,但本文信息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亦不承担由任何个人或组织擅自使用该内容引发的任何损失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