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暴力视频刷屏!康龙化成上半年净利预降39%,股东减持离场

财经 (4) 2025-07-22 10:21:35

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张斯文 于娜 北京报道

数名白大褂员工围观中,一名女子抓住同事头发猛击其头部多拳,飞踹倒地后,再补上几脚——这不是动作电影,而是北京实验室的真实一幕。

近日,一段13秒的实验室暴力视频在社交媒体疯狂传播,画面中穿浅绿色上衣的女子对穿白大褂同事实施持续殴打,周围十余名身着实验服的员工无人上前劝阻。当舆论哗然之际,公司证券事务部的回应却轻描淡写:此乃“员工排队之间的小矛盾,不影响公司经营。”对此,《华夏时报》记者致函康龙化成以作进一步采访,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暴力视频传遍网络的当晚,康龙化成抛出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告显示公司上半年预计营收63亿—65亿元,同比增长13%—16%;但净利润仅为6.79—7.13亿元,同比下滑高达36%—39%。

业绩“预增”下的隐忧

真正的投资者会剥开表象看本质。

康龙化成这份业绩预告正是如此,表面营收增长掩盖着核心盈利能力的衰退。公司解释净利润下滑的原因是“非经常性损益”的下降——2024年同期因处置PROTEOLOGIX,INC股权获得6.48亿元非经常性收益。

若扣除这一因素,公司的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34%—39%,达到6.24—6.48亿元。

这一数据看似健康,却掩盖了更深层的问题:康龙化成的增长放缓趋势已持续数年。

2023年公司营收115.38亿元,同比增长12.39%,是自2015年发布年报以来的最低点,也是近9年首次跌破20%增长线。2024年,营收增速进一步降至个位数至6.39%,扣非净利润更是下滑26.8%。

作为国内CRO三大巨头之一,康龙化成曾在CXO行业的风口中获利。2019年1月深交所上市后,公司股价在短短3年内增长超26倍。

最风光的时候是公司股价在2021年达到峰值的105.52元/股,市值逼近2000亿元,成为资本宠儿。

但截至2025年7月22日收盘,其A股报26.08元/股,总市值仅剩463.75亿元,较高点蒸发近四分之三。

或许是资本市场不太看好这家公司的新业务。

康龙化成在2021年12月31日首次将CGT与大分子业务单列披露后,投资者才发现这项业务一直是公司业绩的“拖油瓶”。

Wind数据显示,该板块2024年收入4.0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4%,而成本却跃升33%至6.12亿元,导致毛损扩大至2.04亿元,亏损幅度为四年之最。

回溯过去四年,收入从2021年的1.51亿元爬升至2023年的4.25亿元,但毛利率始终为负:-13.84%、-27.73%、-8.30%,直至如今的-50.07%。

2024年数据显示,该业务的成本显著高于收入,主要由于宁波大分子CDMO产能投入使用,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和运营成本增加。

但该厂区的投产似乎有些“生不逢时”。市场普遍认为自去年起全球CGT药物研发需求有所放缓,部分项目推迟或取消。

叠加竞争亦日趋激烈,服务价格面临下行压力,导致了康龙化成此项业务收入未能延续2023年的增长态势。

面对挑战,康龙化成推行了“全流程、一体化、国际化、多疗法”的核心战略,深化全球化布局。公司在一季报中维持全年收入增长10%—15%的目标不变。

但这些努力难逃行业变革,或许CXO行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了。

国内营收下滑

另一方面,康龙化成的全球业务版图正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据披露,2024年全年,来自中国客户的收入18.47亿元,同比下降6.46%,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5.05%;同时,其他地区收入也下滑4.44%至3.04亿元。

对于公司国内业务萎缩,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其存在多种原因:首先,国内客户收入下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趋势——受医保谈判降价、投融资收紧等因素影响,Biotech企业研发投入趋缓,尤其是中后期项目的外包意愿下降。其次,康龙化成可考虑加大对早期研发合作的布局,提前介入项目开发,增强客户黏性。第三,公司还可拓展中小型客户群体,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服务方案,同时探索合同定制化、联合开发等新型合作模式,提升议价能力和客户忠诚度。

相比之下,公司的海外收入有所增长。来自北美客户的收入78.53亿元,同比增长6.11%,占公司营业收入的63.97%;来自欧洲客户(含英国)的收入22.72亿元,同比增长23.18%,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8.51%。

不过,比公司业绩不稳定更令人担忧的,是重要股东的持续大规模减持。

前不久,康龙化成公告其股东深圳市信中康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及其一致行动人信中龙成在6月1日至7月9日期间,再次抛售1193万股,套现3亿元。

至此,这对“兄弟基金”自2022年以来累计减持7795万股,折合48.35亿元现金——相当于公司2024年全年净利润的近三倍。

值得注意的是,大股东的减持节奏在2025年明显加快。Wind数据显示,仅过去五个月,公司两大股东就通过17笔大宗交易和集中竞价,将持股比例从18.7%压降至15.7%。

在江瀚看来,从上市公司治理角度来看,前两大股东解除一致行动关系,意味着原本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趋于松动,可能削弱实际控制人楼小强的治理权威。尤其是在当前医药行业估值波动较大、投资者情绪敏感的背景下,这种变化容易引发市场对控制权稳定性的担忧,进而影响股价表现。若后续其他主要股东也出现权益变动或立场分化,可能导致董事会权力再分配,从而影响公司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未来,康龙化成如何在全球医药研发需求变化与行业格局重塑中稳住增长动能、优化业务布局,《华夏时报》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