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发布了参与投资私募投资基金的公告,宣布全资子公司蔻歌食品拟参与投资共青城金螭基金,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700万元,占认缴出资总额的12.94%。
共青城金螭基金成立于2025年5月30日,初始募集规模为5410万元,主要对大消费领域的标的公司进行投资。
在披露参与投资的公告发布之前,佳禾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55.53万元到1582.97万元,同比下降 77.21%到 84.80%。扣非净利润236.82万元到355.15万元,同比下降94.24%到 96.16%。继2024年业绩大幅下滑之后,佳禾食品依然没有止跌。
“0植脂末”运动重挫佳禾食品
2024年佳禾食品出现2016年以来首次营收下滑,营业收入下滑18.68%至23.11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下滑67.43%。
佳禾食品作为“植脂末第一股”于2021年登上A股市场,植脂末产品是其核心收入来源。植脂末,俗称“奶精”,能起到增香增脂、改善口感的作用,广泛应用于速溶咖啡、奶茶、冰激凌、面包、饼干等食品。
但是,在加工过程中,氢化植物油不完全氢化可能会产生反式脂肪酸,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导致血液胆固醇水平升高,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除此之外,植脂末高糖分、高热量,也加重了肥胖和健康风险。
2024年现制茶饮品牌风起云涌的“0 植脂末”运动,就反映了消费者对植脂末的焦虑。霸王茶姬、茶百道、瑞幸咖啡等茶饮品牌纷纷打出“0植脂末”的标签。
佳禾食品的下游客户涵盖蜜雪冰城、古茗、coco等知名茶品牌,去年其植脂末产品遭遇重创,来自连锁渠道的收入一举减少42.35%。粉末油脂(植脂末)营收一举减少39.82%,销量减少36.99%,造成了公司整体收入的下滑。
事实上,植脂末业务面临的“利空”还不止于此。首先,粉末油脂下游饮品店数量已经饱和,数量饱和叠加产品端去“植脂末”,导致需求减少。
其次,茶饮行业从价格战正在转向产品本身,产品结构的改变也导致植脂末需求减少。最后,一些头部品牌在自建产能,导致外部需求减少。据媒体报道,下游大客户蜜雪冰城正在自建10万吨植脂末生产线,这同样会减少对佳禾食品的采购。
咖啡能否成第二增长曲线?
近几年佳禾食品一直在扩产能,2021年上市时,佳禾食品募资4.5亿元,主要投向年产十二万吨植脂末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根据公司披露,该项目已于2022年1月全面投产运营。但是去年并未达到预计收益,公司解释原因为“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下游现制茶饮行业出现一定市场波动,对公司销售产生一定影响。”
以2019年15万吨植脂末产量为基础估算,项目建成后植脂末产能将达到27万吨(截至2022年佳禾食品粉末油脂总产能25.5万吨),2024年公司植脂末产量仅为10.59万吨,据此估算,植脂末产能利用率低至39%。
除了植脂末之外,佳禾食品还在投建咖啡产能。2025年3月,佳禾食品募资7.25亿元,其中5.5亿元计划投入咖啡扩产建设项目,1.7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对于佳禾食品来说,在核心业务植脂末销售下滑的情况下,急需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6000吨焙烤咖啡豆、3000吨研磨咖啡粉、8000吨冷热萃咖啡液、10000吨RTD即饮咖啡和610吨冻干及混合风味咖啡的生产能力。而根据披露,2023年佳禾食品咖啡产量为5173吨,销量4982吨。2024年产量增至5603吨,销量增至5486吨。2024年咖啡业务收入2.78亿元,体量还比较小,未来销量增长如果无法消化新增产能,将带来减值风险。
连续多年增收不增利
从2020年开始,佳禾食品就出现明显的增收不增利,净利润不断下滑,尤其是2024年,净利润跌幅更是达到67.43%。
期间毛利率从24.46%下滑至16.09%,净利率从11.52%下滑至3.72%。影响毛利率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成本,2021年粉末油脂主要原材料植物油脂、乳粉、玉米淀粉等市场价格上涨,2022年植物油脂、乳粉等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升,导致营业成本增速高于营收增速,拉低了毛利率。2025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再次上涨,导致毛利率再次下滑。
此外,近几年公司持续布局咖啡业务,拓展C端销售渠道,造成费用大涨,同样蚕食了净利润。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率约为1.9%,2024年一举增至6.74%,2025年一季度继续增至7.11%。管理费用率也从3.94%增至5.11%。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咖啡业务毛利率为16.26%,低于植脂末,随着咖啡业务占比的提升,有可能拉低公司毛利率。
2025年一季度,佳禾食品经营活动现金流首次净流出,与此同时,存货周转天数攀升至61天,比2023年多了10天。业绩大幅下滑之下,财务风险不容忽视。
对于佳禾食品来说,一方面公司核心业务面临收入下滑风险,另一方面转型带来的成本费用进一步拉低了净利润。2024年公司综合净利率为3.72%,今年一季度降至0.9%,扣非净利率更是低至0.04%,徘徊在盈亏线上。如何摆脱负循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