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流转,诗心不朽——又见话剧《杜甫》

娱乐 (4) 2025-08-09 10:57:48
原标题:文化新观察丨长河流转,诗心不朽——又见话剧《杜甫》

三五好友知己,数间破败草屋,半生零落漂泊,一片无悔诗心……这个夏天,北京人艺的舞台上,观众又在“画中走、诗中游”的意境中,看到了杜甫这个独特的诗圣形象。

以诗情入戏,以意境抒写,诗人的所思所想以戏剧的方式呈现,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也被赋予新的意义与韵味。

再现诗圣人生

话剧《杜甫》首演于2019年,是北京人艺知名编剧郭启宏继文人三部曲《天之骄子》《李白》《知己》后创作的又一部聚焦文坛巨擘、描写诗人命运的历史题材作品,也是北京人艺现任院长冯远征首次独立执导并主演的作品。

该剧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一代诗圣杜甫的人生际遇,重点描绘他的仕途蹭蹬以及与严武、李白、高适、苏涣等友人的相聚离散。

生于盛世之发端,殁于大厦之将倾;出身名门,望族之后,却仕途不顺,屡遭罢黜;悲悯于苍生之流离失所,愤慨于庙堂之尔虞我诈,穷困潦倒仍不改其志……话剧《杜甫》为观众打开一扇窗,呈现了一位更具世俗气息的少陵野老。

“杜甫没有李白潇洒,没有高适显达,但是他有高尚的灵魂。”郭启宏说,《杜甫》展现了诗人仕途的坎坷、人生的颠沛流离,也想传递出诗人高远的理想境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冯远征表示,在塑造人物时,除了刻画杜甫作为伟大诗人的一面,也把他还原为一个真实的“人”,希望让观众看到一个在世俗中沉浮却始终精神高贵的人。

回到“诗之江湖”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正式即位;同一年,杜甫诞生。他的一生就此横跨“开元”与“天宝”两个唐代著名的时代。人们将他的作品称为“诗史”,因为其中饱含现实主义的情怀与观照。

《望岳》《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随着诗人命运的起伏,一首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也自然流淌——

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到“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悲天悯人;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感时伤事,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满腔愤懑;从“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悲凉凄切,到“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的无奈妥协;从“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坎坷零落,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庙堂与江湖间,杜甫尽其一生写出人间疾苦,观众也一同经历诸多杜诗名篇的创作过程。

主创人员表示,话剧《杜甫》不仅仅是对杜甫个人经历的再现,更是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深刻反思。剧中融入杜甫的多首名作,让观众在欣赏舞台表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歌的力量与韵味。

同时,剧中还塑造了遗世独立的诗仙李白,入世而有所得的高适、严武,以及身世离奇的苏涣等人物,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大唐“诗之江湖”群像。

“我们希望《杜甫》能带领观众一道穿越回大唐时期,回到诗歌的世界。”冯远征说。

创新审美表达

将一个伟大诗人的一生搬上舞台,对北京人艺来说并不是第一次,但《杜甫》于舞台上呈现出新的表达样式让它拥有了不同以往的气质与风格。

冯远征说,如何让一部文人戏兼具文化内涵和观赏性,剧组做了多种尝试,舞台上既有诗歌世界的浪漫写意,也有多层空间的“梦中梦”,还有去繁就简的现实描写。

杜甫与苏涣、李白、高适、严武在梦中相会,展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家园;杜甫与夫人杨氏又在“梦中梦”中相会,展现了二人的情感归宿;对“三吏”“三别”的刻画又去掉一切氛围渲染,客观讲述残酷现实,白描世间悲苦。

此外,现代感的舞美设计带来新意。钢铁浇铸的背景架构在幕间旋转出光影的无穷变化,营造出或是竹林山水、或是行舟江上、或是做客家宴等多重景象。金属质感的线条框架作为舞美主体,不但创造出“人在画中走、诗中游”的写意空间,也营造了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意境。

“我们力求从剧本到导演、表演、舞美,都在古典与现代、写实与写意之间寻找到新的审美表达,从诗作与史实中探寻一个镌刻在国人文化基因中的杜甫。”冯远征说。

该剧自首演后多次复排,如今已是第五轮演出,仍在不断迎来新的观众。

长河流转,诗心不朽。

舞台上,杜甫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追求穿越时空;舞台外,他的诗歌永远回响在辽阔的中华大地,那份厚重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记者 白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