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债正威再出手 盛京银行资产扩张难阻营利双降

财经 (2) 2025-08-12 11:02:45

8月5日,江苏料股份有限公司(002201,下称“九鼎新材”)发布公告称,收到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裁定书,法院裁定拍卖西安正威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西安正威”)持有的公司3258.2万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4.99998%。

此次拍卖源于盛京银行(02066)上海分行与中铜矿业资源有限公司、郴州宏锦实业有限公司、深圳正威(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正威等多家公司及王文银、刘结红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因各被执行人未履行相关民事判决书确定的法律义务,盛京银行上海分行于2024年12月2日申请执行,沈阳中院为兑现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依法裁定拍卖上述股份。

卷入多企债务违约漩涡

回溯此前进展,九鼎新材曾于6月28日披露,沈阳中院将变价处置西安正威持有的4132万股中的650万股。

6月29日,法院通过京东司法拍卖平台分13个包拍卖了西安正威持有的832万股无限售流通股,该部分股份于7月12日完成过户,西安正威持股降至3300万股(占总股本5.06%)。

7月30日至31日,沈阳中院再次以集中竞价方式处置西安正威持有的41.8万股,使其持股进一步降至3258.2万股,即本次被裁定拍卖的全部股份。

据8月1日公告,截至当时,西安正威及其一致行动人深圳翼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累计被司法拍卖(含处置)股份已达1.4亿股。其中,西安正威累计被处置873.8万股,占其初始持股比例超21%;深圳翼威累计被处置股份占其初始持股比例更是高达100%。

正威集团由王文银于1995年创立,早期以电源线加工起步,凭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多次逆周期抄底,在铜产业迅速崛起,曾宣称掌控2400万-3000万吨铜矿储量,矿产估值超10万亿元。

2023年起,其经营隐患逐步暴露:2021年披露的7000亿元营收仅对应1亿元净利润,利润率低至0.14%,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所谓巨量铜矿储备被指虚构,实际依赖外部采购,万亿资产估值亦遭市场质疑。审计机构揭露,正威通过关联交易虚增收入,江苏如皋5G产业园等项目“边施工边设计”,仅建成少量建筑便长期闲置。

正威集团债务危机呈现系统性崩塌特征。2023年10月起,山东正威华能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率先出现薪资拖欠,员工被迫转岗至非核心业务;至2024年1月,上海正威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全面停产,实际控制人王文银及关联企业多次被法院列入限制高消费名单。这场由债务链断裂引发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正威扩张战略溃败,牵连盛京银行等十余家金融机构陷入复杂债权纠纷。

在多起大型企业债务违约事件中,盛京银行的风险敞口持续扩大。除恒大集团和正威集团外,该行还深陷泰禾集团、东方集团、阳光集团等企业的债务纠纷,累计超百亿元贷款面临坏账风险。

作为曾深度合作的房企,泰禾集团与盛京银行的纠纷涉及多笔贷款。2019年,盛京银行通过中信信托向泰禾旗下上海禾柃地产发放14.7亿元信托贷款,泰禾仅偿还1433万元后便违约;2024年12月,泰禾旗下福州泰禾锦兴置业通过渤海信托获得的24亿元盛京银行委托贷款再次违约,因未足额还款被诉,法院判决其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截至2024年末,泰禾集团累计逾期债务超500亿元,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盛京银行涉及的38.7亿元贷款全额回收希望渺茫。

东方集团的违约源于2021年至2023年的授信合作。期间,盛京银行北京支行分两期向东方集团授信合计50亿元。2024年9月,因2000万元信用证及贷款利息逾期,东方集团触发整体违约,盛京银行起诉追讨13.4亿元本息,要求企业及实控人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彼时东方集团已启动预重整,累计逾期债务超38亿元且连续三年亏损,该行债权大概率面临打折清偿。

阳光集团的债务冲击同样严峻。2020年9月,盛京银行以7亿元认购阳光集团发行的债权融资计划,约定分期兑付。阳光集团于2021年9月支付了第一期利息4200万元后,剩余的本金和利息尚未归还。2024年6月,阳光集团因流动性紧张未能按期兑付,截至年末其被执行金额超200亿元,已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盛京银行遂诉至法院,该起案件标的金额为8.44亿元。

此外,2024年盛京银行新增多起针对房企的诉讼,涉及(002146)、新华联等企业。以荣盛发展债务纠纷为例,该行已对中冀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荣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主体启动财产保全:2024年12月26日,冻结中冀投资持有的河北银行1.4亿元股权;2025年1月10日,冻结荣盛控股持有的荣盛建设工程3.4亿元股权。

地产链暗雷未消

《财中社》发现,自2020年起,盛京银行资产质量进入“风险暴露—修复博弈”周期。

2020年,疫情与地产调控双重压力下,该行不良贷款率从2019年的1.75%跳升至3.26%,拨备覆盖率同步降至114.05%,逼近监管红线;2021-2022年,不良率维持3.22%-3.28%的高位震荡。

2023年起,不良率回落至2.68%并连续两年持平,拨备覆盖率回升至159.5%,接近2019年160.9%的水平,风险抵补能力逐步修复。但2024年拨备覆盖率再次微降至157%,不良处置中的拨备消耗或潜在风险仍在积累。

作为资产质量的前瞻性信号,盛京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也处于大幅度波动之中。2020年至2022年,其关注类余额从175.4亿元降至150.3亿元,占比从3.2%回落至2.5%,一度显现风险排查成效,但2023年占比微升至3.1%;截至2024年末,其关注类贷款余额更是骤增34.7%至200.5亿元、占比突破4%,创近五年峰值,风险蓄水池持续扩容,未来不良率上行压力攀升。

在地产链风险传导中,盛京银行信贷资产出现行业分化。房地产业贷款余额2024年末降至410.9亿元,较2023年压降7.8%;不良金额从9.8亿元降至6亿元、不良率回落至1.46%;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建筑业贷款,2024年末余额106.0亿元,同比微降1.1%,但不良金额从3.2亿元飙升至6.9亿元,同比增114.4%,不良率从2.99%跃升至6.48%,近乎翻倍,成为资产质量恶化的关键风险点。

在东北区域经济复苏缓慢、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关注类贷款暴增、建筑业风险爆发的信号,预示其存量风险化解之路仍漫长,未来资产质量修复的“博弈性”与“不确定性”将持续存在。

资产扩张难阻营利双降

资产质量的持续承压,进一步传导至盈利端,盛京银行这家资产规模超万亿的城商行处于规模扩张却盈利萎缩的困局,不仅营收、净利润连续第二年双降,净息差更逼近监管及格线,经营压力持续凸显。

截至2024年末,其总资产规模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4%,发放贷款总额5006亿元,同比增长4.8%,吸收存款总额7806亿元,同比增长2.6%,但规模扩张未能扭转盈利颓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5.8亿元,较上年锐减14.6%,首次跌破百亿元大关;归母净利润同步下滑15.2%至6.2亿元,盈利能力持续弱化,这已是该行连续第二年深陷营收净利双降困境。

回溯2023年,其营业收入100.4亿元,同比骤降37.9%;净利润7.3亿元,同比减少25.3%。对比历史峰值,当前营收规模已萎缩近六成,净利润更不足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业绩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导致利息净收入承压。2024年,盛京银行利息净收入为68.9亿元,同比下降22.3%,较2019年峰值163.5亿元缩水近百亿,五年间缩水幅度约57.9%。截至2024年末,净息差低至0.80%,较2023年下降0.16个百分点,自2023年起已跌下1%关口,远低于2024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1.52%的平均净息差。

从利差结构看,年末生息资产收益率降至3.81%,较2023年下降0.34个百分点,而计息负债成本率仍达2.79%,仅较2023年缩减0.22个百分点,“收益率收窄快于成本率压降”的态势加剧了盈利压力。

业务结构方面,盛京银行与行业趋势相悖,对公业务降幅显著超过零售业务。2024年,公司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9.5亿元,较上一年度下降27%;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4.7亿元,同比下降10%,两大业务板块的下滑共同拖累了整体营收表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