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记忆、赓续文脉 让城市更新充满人文底蕴

娱乐 (5) 2025-07-16 21:53:02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是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中的一道必答题。

崇德向善 凝聚城市文化软实力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列为重点任务,体现了对城市精神内核与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认为,这一任务要求城市发展从追求单一的物质增长转向精神建设与物质发展的协调统一,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其中,城市文脉是城市特色和活力的重要体现。“城市文脉是文明延续的载体,是连接市民情感、塑造集体身份认同的核心纽带,也是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与软实力的核心价值。”范周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表示,每个城市从诞生,到成型,再到持续发展、变化的每个过程都必然有其留在各种物质载体、空间,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上的标志性印记,这些印记和承载它们的物质载体、思想观念、独特的技艺,以及产业特征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吕舟以澳门为例表示,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强调了文化遗产对文化交流、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独特的城市形态和多元文化发展的价值,“对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突出的全球价值的阐释,既提升了澳门市民的文化自豪感,也让市民更积极地参与城市的文化建设,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使澳门呈现出了一种不同以往的精神特质。”

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城市的精气神得以显现,对城市精神特质的展示和弘扬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城市精神特质和文化遗产保护赋予城市发展的凝聚力,就体现着城市的软实力。”吕舟说。

以人为本 推动文化传承弘扬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在赓续城市文脉的过程中,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广大市民主动参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和维护,共同形成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

范周表示,对于城市的老城区改造及新城建设而言,应摒弃大规模拆除重建,推行小规模、渐进式、织补型的微更新策略,“严格尊重既有空间肌理、历史街巷尺度与风貌特征,采用修缮加固、空间织补、功能混合植入等精细化手段提升空间品质与活力。”

“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居民参与遗产保护,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加强遗产的宣传推广,增强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要平衡遗产保护与服务周边社区的关系,制定相关政策,确保遗产保护与社区利益的平衡。”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说。

在吕舟看来,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不仅整合了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极大地促进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真正发挥人民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使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色彩,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平衡文化传承和民生福祉,是在城市更新中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目的。”

活化利用 让老街赶上新潮流

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如今,在青岛中山路、广州永庆坊、福州烟台山等地,博物馆、咖啡店等业态的引入,让老街区成为新网红、老街坊赶上新潮流。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也需要坚持以用促保。对此,范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历史场景转化为可感知的时空场域;形成深度文化体验产品,并实现文化符号的年轻化传播;做好产业方向引导,警惕过度商业化,并构建多元文化IP矩阵,打造差异化、互补性的文化IP集群。”

近年来,山东淄博、黑龙江哈尔滨等“网红”城市不断涌现,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体验场景和消费项目。

“‘网红’其实只是水面上的一朵浪花。”戴斌表示,很多城市在追逐“网红”效应,其实更应关注“静水深流”,建构良好的旅游形象,完善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和市场主体、商业环境,并建立健全以游客满意度为导向的现代治理体系,“只要做到了这几点,火起来只是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长期地可持续发展下去。”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赓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城市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