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度医药)
转自:一度医药
在生物医药行业,临床失败往往意味着企业命运的急转直下,但对专注于“抄底”的收购方而言,这或许正是出手的最佳时机。7月21日,由Tang Capital旗下Concentra Biosciences宣布以每股10.05美元现金收购iTeos Therapeutics,再次印证了这一逻辑,这家比利时生物技术公司因与GSK合作的TIGIT药物临床失败陷入绝境,却意外成为收购市场的“香饽饽”。
从“清算”到“被收购”:iTeos的命运转折
iTeos的困境源于其核心管线的崩塌。作为公司与GSK合作的重点项目,抗TIGIT抗体belrestotug曾被寄予厚望,但在关键的临床数据中,其无进展生存期(PFS)未达到双方认定的“临床意义水平”,后续另一项II期试验的平庸结果彻底终结了这款药物的未来。今年5月,iTeos宣布启动清算程序:逐步停止运营、出售资产,并计划将6亿多美元现金储备返还给投资者。
就在市场以为iTeos将彻底退出舞台时,Concentra的收购要约改写了剧本。根据协议,iTeos股东除每股10.05美元的现金对价(略低于上周五10.26美元的收盘价)外,还将获得两项额外权益:一是当公司现金储备超过4.75亿美元基准线时,可按比例分享超额部分;二是在交易完成后6个月内,若iTeos管线资产被出售,股东可获得部分收益。
目前iTeos仍有两款处于一期临床的肿瘤药物:ENT1抑制剂EOS-984和抗TREM2抗体EOS-215,另有一个针对ENT1的肥胖症临床前项目。这些资产虽未成熟,但对Concentra而言,或许是低成本布局未来的机会。
Concentra的“困境并购”策略:抄底背后的逻辑
对Concentra而言,收购iTeos并非偶然。这家由Tang Capital旗下基金控制的公司,早已因“专收失意者”闻名。仅2025年以来,它就先后将Elevation Oncology、Kronos Bio、Allakos等陷入研发或资金困境的药企收入囊中,本月初还收购了CAR-T疗法公司Cargo Therapeutics。这些收购的共性在于:目标公司均因核心管线失败或资金链紧张陷入危机,估值处于低位,但仍持有未被充分挖掘的资产(如早期管线、专利或现金储备)。
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 “低成本布局”。以iTeos为例,其收购价略低于上周五收盘价(10.26美元),且现金储备足以覆盖大部分交易成本,对Concentra而言,相当于以较低代价获得了潜在的管线资产和现金缓冲。此外,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风险极高,许多失败项目并非完全无价值,可能因适应症调整、联合用药方案优化而 “重生”,而Concentra的母公司Tang Capital在资产重组和管线筛选上的经验,恰好能为这些 “遗珠” 提供二次开发的可能。
不过,Concentra的“扫货”并非一帆风顺。今年3月,两家生物技术公司为抵御其收购,启动了“毒丸计划”(反收购策略),其中Acelyrin甚至选择与其他药企合并以规避收购。这也说明,即便是困境中的企业,对收购方的选择仍有底线,核心管线的控制权、团队留存等问题往往成为谈判焦点。
行业镜像:临床失败与并购热潮下的冷暖
iTeos的案例并非孤例,而是当前生物医药行业的一个缩影。一方面,临床失败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持续发酵:7月以来,Hookipa Pharma启动清算、Sarepta因基因疗法安全性问题裁员500人、Jasper Therapeutics因药物批次问题砍掉半数岗位……据统计,2024年生物制药行业裁员次数较2023年增长3%,2025年上半年的裁员潮仍在延续。
另一方面,并购市场却异常活跃。除Concentra外,大型药企与资本也在加速布局:Omega Funds近期募集6.47亿美元专注于“未被满足医疗需求”领域,礼来以25亿美元收购Scorpion Therapeutics的PI3Kα项目,默沙东以13亿美元买下EyeBio……这些交易的共同逻辑是:通过收购成熟管线规避早期研发风险,同时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补充研发管线。
对iTeos和Concentra而言,这笔交易的最终价值仍需时间检验——EOS-984等管线能否在新东家手中走得更远,将决定这场“救赎”是成功案例还是又一次风险投注。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生物医药行业“高风险、高回报”的底色下,“失败”与“机会”的转换,永远是市场不变的主题。
参考:fierce bio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