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回复年年报问询函。
2024年,润达医疗营收83.12亿元,同比下滑9.13%;归母净利润仅5528万元,同比暴跌79.77%,创近五年最大跌幅。
营收利润双杀背后:成本刚性暴露盈利脆弱性,毛利率美化难掩现金流危机
公司归咎于“收入下降但固定成本未减”,实则暴露盈利模式的结构性缺陷:商业板块(占营收94.68%)三大业务毛利率全线下滑,传统供应链、集约化业务、第三方实验室毛利率分别降至25.83%、17.18%、33.30%。其中第三方实验室因医保控压价导致毛利率骤降7.4个百分点,集约化业务毛利率竟低于行业均值4.4个百分点,揭示其规模化议价能力失效。更严峻的是成本刚性吞噬利润——营收连续两年下滑(2023年降幅12.84%),但销售、管理、财务费用降幅均低于收入降幅,2024年仅折旧费用就占营收2.1%,因设备折旧年限(3.5-5年)短于行业均值(5年)变相抬高成本。第三季度单季净亏损4088万元,主因集采政策挤压毛利叠加资产减值激增,而同行同期仅微降15%,凸显润达抗风险能力薄弱。
工业板块的“毛利率幻觉”同样危险。虽毛利率升至62.12%,但实为剥离低毛利质控业务(昆涞生物42.73%毛利率)的财技操作,该业务2023年贡献工业收入的15.73%。剔除后工业收入实际收缩21.18%,外销增长难抵主业萎缩。客户与供应商集中风险未解: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超42%,且均为合作超10年的外资巨头,议价权受制于人;集约化业务前两大客户为关联方(供应链服务公司),交易占比达4.35%,独立性存疑。
19亿商誉减值雷区悬顶,59亿短债压迫现金流命门
高达19.83亿元商誉占净资产45.54%,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尽管子公司长春金泽瑞、北京东南悦达2024年收入利润双降,公司却未计提减值,反在测试中“神奇”上调增长率预测、下调折现率,被监管质疑合理性。而同期山东鑫海等3家子公司计提7750万元减值,选择性减值操作暴露利润操纵嫌疑。债务危机更为致命:短期借款49.25亿元叠加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10.26亿元,而账面12.07亿元货币资金中26.3%受限,真实可用资金不足9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飙至232.5天(行业平均约120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却缩至74.2天,上下游账期倒挂显示现金流濒临断裂。
战略转型亦陷困局。公司声称发力AI医疗(与华为合作“CDx良医小慧”落地百家医院),但2024年数字化收入仅占0.17%,且客户多为小微生物科技公司(注册资本集中于1000万-2亿元),技术变现能力微乎其微。2.35亿元“”转股价已下调至13元/股,但国资股东未提增持计划,仅依赖债券融资和授信“借新还旧”,在IVD集采深化、DRG/DIP支付改革压价趋势下,流动性枯竭或成定时炸弹。
润达医疗的困境折射出IVD流通商的系统性危机:当政策红利退潮、渠道价值坍塌,依赖固定资产堆砌规模、商誉扩张撑起增长的故事终将破灭。若不能以技术重构盈利模式,19亿商誉与59亿短债的双重绞索下,所谓“智慧医疗”转型不过是财务报表上的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