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中西对立的现代化研究范式
“现代化”这一术语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才在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出现,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取向(科学至上的价值观和重视机械化工业化的产业发展)却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逐渐蔓延。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现代化的认识、分析、研究长期总体上持有中西对立的取向。也就是从中西文明对立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
本书对于上述各种观点都有详略不一的论述,但是没有对哪一种观点照单全收,而是在客观介绍和评述的基础上,落脚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论点上。作者在这方面有系统明确的理性认知,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规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自觉将中华民族文明建设成为人类公共文明……这些结论充分表明作者的认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范式已经超越了那些中西二元对立的现代化范式,所以,我将其称为超现代化研究范式。
这个范式与张岱年先生所提倡的“文化综合创新”论是一致的,但张先生提出此论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还处于跑步阶段,中国式现代化还没有实现从高速奔驰到腾空起飞的飞跃。而作者恭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突飞猛进的过程,使得他多了一份实践自信。
解答中国式现代化之问
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把“中和位育,安所遂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来认真系统严密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之问——有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存在?全书以近一半的篇幅以“中和位育,安所遂生”为中心来对中国式现代化之问作了深刻、全面的历史文化分析和阐述,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
作者以严谨的科学精神认真考析了“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核心要义。
首先,“遂生”是目的。“万物本乎天”,而“天地之大德曰生”,为万物和人类提供生生不息的环境,让各类生命各得其所。当然,生命的欲望不仅在于“生”,而且在于在生存(being)基础上追求好好地生存(well being)。
其次,“安所”是“遂生”的物质前提。何以“遂生”?“与天地合其德”的结论就是安其所、守其位。对于整个人类而言,在终极的意义上,只有安于天地设置的所、守住天地赋予的位,才能生存发展。对于执政者而言,“守位”成为治国之首要,而其合法性又来自于是否能让百姓有所可安、有位可守,能否安所遂生。
最后,“中和位育”是实现“安所遂生”的文明基础。它解决的是人在宇宙间如何以最道德、文明的方式,来选择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建构最能保护每个人利益和最适合每个人天性发挥的社会机制。基于以上的分析,作者认为,“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理念是基于生命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发展观、人本观,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整体系统、自然协调、相互成就、中正和谐、适宜人的永续发展。
作者还以这个理念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盛衰之世的内外文化原因:凡是自觉遵循“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理念的朝代就辉煌灿烂,凡是违背这个洞见原则的就低落发展。
历史文化哲学现代化研究范式的魅力
本书从中国式现代化成因入手,把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家、科学家、史学家、艺术家等关于世界现代化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种种预测、思考、判断、论述都非常详细地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述,尽可能多地介绍了各种学派、各个年龄段的学者的现代化观点,且作了比较客观公正的概论。
这样的写作方法使得全书视野极其开阔通透,能够把不同学科、年龄观点不尽相同的学者、思想家、政治家的相关认识全面展示给读者,不仅可以使人极大地获得信息,而且使人在阅读中产生巨大的思想碰撞。这些名家生活的时代和从事的专业研究领域、知识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承担起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开宗立派的任务。这个内容也充分展示了历史文化哲学现代化研究范式的巨大魅力和勃勃生机!
沈湘平教授撰写的这本《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以丰富的知识、敏锐的眼光、宽阔的视野,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满怀未来希望的态度,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曲折和丰满过程,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是一本优秀历史文化哲学著作、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著。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